中藥熏蒸機-熏蒸桶搭配有神奇的治療效果中藥熏蒸具有顯著、強大、持久的生理、藥理效應。產生這兩個效應是熏蒸的熱能與對癥使用的藥物。治療過程中,熱與藥這一對治療因子是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機體產生協同增效作用的。
熱是一種物理因子,熱療屬物理療法的范疇。熏蒸過程的熱效應是由源源不斷的熱藥蒸汽以對流和傳導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體的。而藥療效應或是由熏蒸藥物中逸出的中藥粒子(為分子或離子,下同)作用于體表直接產生殺蟲、殺菌、消炎、止癢、治痛等作用,或是經透皮吸收人體通過激動組織細胞受體的生物化學過程發揮藥療作用。中藥熏蒸過程中,豐富熱能和大量藥物持續作用于人體,使出現以下一系列生理、藥理效應。
中藥熏蒸治療因子“熱”與“藥”的效應是廣泛的,清.吳師機對此亦有論述。吳氏曰:雖熏蒸量宜為之是寒癥,即是熱癥亦可用之。其因由:一則得熱則行,二則以熱引熱,使熱外出也。故不但風、寒、濕癥可用熏蒸法,即熱癥亦可用之;因氣血得熱則行,見冷則凝。熱能使患處或熏蒸者氣血流通,經絡和暢,從而消腫止痛,還可使毛孔疏松、腠理得開、熱毒外泄,這就是得熱則行,以熱引熱之意。這些辯證論述與現代微循環研究結果和人體的產熱散熱機制完全相符。對于熏蒸之用藥,吳氏曰:外泊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因此,熏蒸配方選藥的余地是很大的。在熏蒸條件下,熱發藥性,引藥入體,藥助熱勢,協同發揮治療作用,因而療效獨特。
其一是周身體表毛細血管網被充分擴張、開放,外周血容迅速增多,導致體內儲血和內臟血液重新分布,進而促進全身血液大循環。這種因熱能因子疏通腠理及產生的舒張血管、通達血脈、促進血液大循環的結果同時促進了當歸、川芍、丹參、益母草等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隨著活血化瘀藥物的吸收并發揮藥效,又使因熱效應產生的活血化瘀作用更加突出,更加持久。
生命的特征在于機體能從所處的環境中吸取營養進行合成代謝,以實現細胞和組織的生理功能,同時還要進行分解代謝以排除對機體的有害物質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保持機體正常功能及物質與能量的平衡。
上述過程的正常進行必須依賴暢通無阻和時刻不停的體液循環來保證,尤以血液循環為突出。現代微循環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血液循環狀況與人的健康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中醫理論亦明確指出:“氣血不暢,百病乃變化而生”。活血化瘀的治則在祖國傳統醫學和臨床的醫療實踐中始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對慢性病的治療,對老年病康復,對養生保[jian]更是意義深遠。
其二是低密度、易流動、熱卡高、傳熱效果好的熟藥蒸汽作用于人體所產生的“發汗”效應。發汗為中醫治病基本手法之一,具有解表去邪,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排泄體內有毒有害物質的功能,可有效清潔機體內環境、維護機體健康。由于發汗可有效調節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泄,而機體組織的水份又高達65%,所以,發汗手段的靈活、辨證運用,其生理效應和對體液的調節作用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其意義之一為:可迅速排出體內多余水份及代謝廢物,這對腎功能不全或其它原因導致的水腫或尿潴留病人顯得尤為重要。據臨床研究得知:腎功能不全時,皮膚的代償性排泄尿素氮、肌酐和尿酸的功能明顯增強,可有效緩解尿毒癥狀,減輕腎臟的排尿負擔。如發汗過程設計準確、操作得當,可替代或部分替代臨床常用的血液透折或腹膜透析,有學者稱這種熏蒸發汗排毒的方法為“皮膚透析”,有良好應用前景。其意義之二為:發汗啟動、引導了體內水按由內向外的運行和排泄。局部熏蒸可造成局部組織的水液加速流動與排泄,全身熏蒸可造成大范圍的水液流動與排泄.根據不同的治療目的,通過準確設定熏蒸強度,控制好熏蒸部位和發汗量,就可造成相應區域或全身不同程度的缺水狀態,此時,有針對性地經口服途徑給機體補充湯藥,根據體掖流動分配規則,就可帶來熏蒸局部藥物分布較為集中的“靶向效應”。這不但是上述水液丟失急需補充水液的緣故,還因為局部熏蒸導致熏蒸局部的血液灌流量增加,就使得更多的藥物流向人們期待的地方。這種方法作用于全身,操作得當,其藥物吸收、擴散的速度介于肌肉注射和靜滴之間,這無疑給中藥湯液的口服給藥快速吸收和發揮作用增添了新意。
當然,發汗更是人體散熱的重要途徑,在氣溫較高或從事激烈活動時,發汗是保持體溫恒定的主要方式。發汗對于治療疾病、對于我們機體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這是不言而喻的。用現代化的中藥熏蒸方法實現“發汗程度”的準確控制,從而使臨床醫生運用“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