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動車是在較高起點上起步的,總體經濟技術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如果把握得當,以電動車為契機,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地位將有所改觀,企業應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的周期,下大工夫做好三件事:
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地制定好中長期發展戰略,并加緊部署與實施。
二,持續壯大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攻下“不經濟、不放心、不方便”一塊短板,奠定電動車與燃油車抗衡的基礎。
三,以產品的品質、品味打造優秀自主品牌,贏得市場的信賴。
四,就如講到的那個觀點我是非常贊成的,就是在這個期間,一定要想辦法在自主品牌上下工夫。我們的品牌實際上在燃油車上,很多企業下了很大的力量,但是應該說效果是有限的。而在電動車來說是個新的機會,所以在這方面應該下更大的工夫,通過產品的質量,通過產品的品味打造自己的品牌。
五,要系統規劃,及早部署“電動車+互聯網”。今天的電動車之熱,并非由于傳統能源的枯竭,而是因為它有很強大的正外部性。電動車的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潛在社會效益只有與新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通過互聯網有機融合才能發揮。目前大家對電動車關注的還是作為車的基本功能。隨著這些方面的成熟,挖掘電動車潛在社會效益將成為政府和企業關注的主題。信息化、智能化將是未來電動車差異化競爭的制高點,這里有太多的文章可做。目前輔助駕駛、無人駕駛已經走在前面,我想國家應該及早對電動車與分布式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以及5G通信協同發展、統一規劃、開展頂層設計、超前部署、抓緊啟動,引導企業的技術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電動車+互聯網+交通”,把階段性技術成果用于提高交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證交通安全,使其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