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糞池的工藝原理是什么?
化糞池是一種利用沉淀和厭氧發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懸浮性有機物的處理設施,屬于初級的過渡性生活處理構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糞便、紙屑、病原蟲...懸浮物固體濃度為100~350mg/L,有機物濃度BOD5在100~400mg/L之間,其中懸浮性的有機物濃度BOD5為50~200mg/L。污水進入化糞池經過12~24h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懸浮物。
沉淀下來的污泥經過3個月以上的厭氧發酵分解,使污泥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穩定的無機物,易腐的生污泥轉化為穩定的熟污泥,改變了污泥的結構,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將污泥清掏外運,填埋或用作肥料。
要求:化糞池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計算容積,應按《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第4.8.4~4.8.7條確定。污水在化糞池中停留時間宜采用12h~24h。對于無污泥處置的污水處理系統,化糞池容積還應包括貯存污泥的容積。
糞池為什么不會滿?
(1)原理就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層的水化物體進入管道流走,為防止管道堵塞,給固化物體有充足的水解時間,正常情況下化糞池是將生活污水分格沉淀,及時對污泥進行厭氧消化的小型處理構筑物,化糞池是一種利用沉淀和厭氧發酵的原理,就這樣周而復始地上湯下流,就這樣促使化糞池總也不滿。
(2)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糞便、紙屑、病原蟲,懸浮物固體濃度為有機物濃度BOD5 在100~400mg/L之間,其中懸浮性的有機物濃度BOD5為50~200mg/L;
(3)污水進入化糞池經過12~24h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懸浮物;
(4)沉淀下來的污泥經過3個月以上的厭氧消化,使污泥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穩定的無機物,易腐的生污泥轉化為穩定的熟污泥,改變了污泥的結構,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
(5)由于化糞池的結構而至,
1.污水首先由進水口排到第1格,在第1格里比重較大的固體物及寄生蟲卵等物沉淀下來,利用池水中的厭氧細菌開始初步的發酵分解,經第1格處理過的污水可分為三層:
1)糊狀糞皮;
2)澄清的糞液;
3)固體狀的糞渣。
2,流入第,二格的糞液一般已經腐熟,其中病菌和寄生蟲卵已基本殺滅;
3,進入第三格功能主要起暫時儲存沉淀已基本無害的糞液作用,最后,經過再次沉淀的糞液通過排水管流入市政管網。
(6)設計原理而使化糞池不滿:
1、設計獨特,耐壓抗沖;
2、結構緊湊,節約空間;
3、施工方便,省工省時;
4、不易滲漏,嚴密性好;
5、經濟實用,節約成本;
6、經久耐用,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