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排水溝鋼模板系統設計應克服寬、大、深的傳統,特別是不論排水距離及匯水面積,全段落使用單一斷面的傳統做法,而是應按公路等級、所需排泄的設計流量、設置位置和土質或巖質選定,采取靈活自如的斷面型式及尺寸。生態邊溝-般不宜過長, 出水口的間距一般小于500m,若在多雨地區則小于300m,三角形或蝶形邊溝則小于200m。最常見的生態邊溝是摒棄以往設計采用的漿砌片石或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采用寬淺的土質邊溝,在充分利用現有植被的前提下,人工撒播根系發達的固土草種并結合覆蓋措施,形成植草邊溝;草皮對邊溝不僅能起到生態防護作用,同時促進雨水排放和增加徑流滯留下滲,間接減少了邊溝清理養護的工作量。對于排水量稍大的道路邊溝,采用預制混凝土空心磚并栽植適當灌草進行植被覆蓋,這種形式既能滿足道路排水,又與整個公路及周邊環境相協調。對于水流較慢的淺碟形邊溝而言,由于其中腐爛的植被和淤泥會阻礙水流并促使其他藻生植物大量繁殖,因此溝渠需要經常清理;定期去除溝內的腐爛植被和淤泥以達到的排水效果。總之,生態邊溝既能滿足高速公路安全性,又能限度的保護周邊生態環境,還能美化路容路貌。與傳統邊溝相比,既減輕了養護難度,又有較好的生態效益,是目前和今后高速公路邊溝排水的發展方向。
1高速公路排水溝生態排水技術
排水溝指的是連接路基范圍內的各種排水設施,將路基附近匯集的水流引到附近自然水道、橋涵或路基以外的水溝,其主要作用在于引排水。在路線受到多段溝渠或水道影響的情況下,為保證路基不受水害,應當設置排水溝,用以調節水流,整治水道。排水溝的斷面形式一般采用梯形,尺寸大小可根據水利水文計算得到,但對于流量較小的排水溝不需要特別計算。
1.1傳統排水溝設計
在傳統排水溝設計中,其設置都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形和地貌,排水溝的橫斷面一般采用梯形,尺寸根據流量而定。在設計中要求其距離路基坡角不宜小于2m,底寬和深度不宜小于0.5m,土溝的邊坡坡度為1:1~1:5。 溝底縱坡宜大于0.5%,特殊情況下可采用0.3%。排水溝應盡量作成直線,如必順轉彎是,轉彎半徑不宜小于10~20m。溝的連續長度一般不宜超過500。排水溝與其溝渠相接時,力求水流順暢。
2.2生態排水溝設計
近年來,在我國公路工程尤其是高速公路工程中正逐步推廣縫隙式排水溝,這是一種新型的路面排水構造物,它是縫隙式線性排水系統的主要構成部分。縫隙式排水溝具有在鋪裝面上只留下一條很窄的排水縫的優勢,隱蔽性較好,更為美觀。同時分析了縫隙式排水溝的結構特征和受力特點。在高速公路路面排水工程中的縫隙式排水溝的施工問題,還結合施工實例,對縫隙式排水溝和現澆縫隙式排水溝分別進行了研究并比較了兩者的優缺點。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路肩淺碟式水泥混凝土排水溝也被引入我國,其具有生態環境友好的特點,其采用“淺碟式排水溝+節水井+PE管”的構造對高速公路路面徑流進行集中收集和暗排,使得邊坡可以取消漿砌塊石防護,而用種草栽樹的辦法予以取代。這可以有效實現生態環保與節約資源,同時解決了漿砌片石防護勾縫易脫落,表面易被剝蝕等質量通病,防滲水、防侵蝕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根據寧淮和寧常高速公路對這一技術的施工實踐,詳細介紹了這一技術的特點、工藝原理、工藝流程、所需的材料和設備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等。通過實踐證明該排水溝設計既能保證安全排水,又能降低對周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同時選用當地草種播種,使之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2高速公路截水溝生態排水技術
截水溝是路塹或路堤邊坡上方流入路基的地表徑流量較大時,為攔截地表徑流,在路塹坡頂以外設置的水溝。主要用于攔截公路兩邊傾向路界--側的自然或人工坡面的地表雨水,以減輕邊溝的水流負擔,防止水流沖刷和侵蝕挖方邊坡或路堤坡腳。一般設在路塹坡頂5m或路堤坡腳2m以外的位置。截水溝應結合地形和地質條件沿等高線布置,將攔截的水順暢的排向自然溝谷或水道。截水溝的斷面形式,.-般為梯形或矩形,我國的截水溝主要的斷面為梯形。
2.1傳統截水溝排水設計
在有效地改善坡地的土壤結構時指出截水溝工程可抑制土地功能的退化,保護土地資源。并且對公路排水系統中的自然坡面、人工坡面截水溝的設計流量進行了估計,指出自然坡面的截水溝適宜采用梯形斷面,而人工坡面的截水溝宜采用梯形、矩形L形和淺三角形等四種形式。
2.2截水溝生態排水設計
我國截水溝生態排水技術發展起步比較晚,目前還未見有明確的報道。在山坡或山頂設計大尺寸的漿砌片石截水溝會對自然生態產生較大影響,易產生破壞生態的“廊道效應”。因此,在保證截水溝排水功能的基礎上,為了提高截水溝的生態環保和景觀協調性,在設置截水溝時,可以通過綠化手段予以遮擋,在截水溝兩側種植樹葉茂盛的灌木來進行視線遮掩,且不要將截水溝設置在醒目的位置。筆在生態截水溝設計中一定要根據截水溝的工程特點,滿足截水溝的排水要求,充分考慮生態環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