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或稱觀音大士),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歷史上,印度的菩薩和中國民眾結(jié)緣最深的,莫過于觀音,中國民眾對她的崇信遠(yuǎn)在其他佛教神祇之上。
觀世音菩薩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因為當(dāng)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大悲”,沿用至今。在民間,將菩薩和眾生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以“觀世音”(或“觀音”)菩薩最為流行。 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觀音菩薩是隨著魏晉時期凈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凈土宗的信仰是稱名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即西方極樂世界。魏晉時期社會是造成這種信仰盛行的社會現(xiàn)實根源。哀鴻遍野、苦難深重的社會,更促使人們信崇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可以顯化為多種寶相,依據(jù)觀音菩薩隨意顯化這一特點,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后,在中國各佛教宗派和中國民間又各供奉著各種觀音,如密宗所傳為六觀音,天臺宗所傳也為六觀音,中國民間則盛傳三十三觀音。 中國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多是唐以后逐漸定型流傳至今的。三十三觀音的形象,則為中國古代畫家依據(jù)流傳故事而精心創(chuàng)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