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M:BR的微生物提供的營養,供其快速生長繁殖形成生物膜,配制了適合該菌群的營養液,其組分如表2所示。表2微生物營養液組分Table2:irresourcelevelsclassification1.5生物膜與生物膜馴化取1g工程復合菌群:DB35M菌種(加拿大:dvanceBiotechnologiesCompany)置于燒杯中,加入2.5L去離子水,通過增氧泵鼓泡曝氣來菌種,使其在短時間內迅速生長繁殖。后燒杯中出現大量絮狀菌體,:DB35M菌種過程完成。取1.2L已菌種液體加入M:BR系統中,循環至中空纖維膜外表面附著生長一層完整的生物膜。隨后用合成橡膠廢水逐漸置換反應器內的營養液,并完成馴化過程,生物膜由開始的棕逐漸變為深,終顏色逐漸加深至黃褐色,此時生物膜已能適應廢水環境。考慮到:DB35M菌種含有大量的好氧細菌,將中空纖維膜內空氣壓力調至.25MPa(較高的曝氣壓力有利于菌種趨向中空纖維膜外表面并在其上附著生長繁殖),同時為避免過高的料液流速對中空纖維膜外表面的細菌產生過大的剪切作用導致細菌脫落,控制循環泵的轉速來控制料液流速為.8m/s。
一般認為,低多效蒸餾法和反滲透膜法是未來方向。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將達到15萬-2萬噸/日,是現有產能的四倍,投資規模將達到2億元左右。冷凍法冷凍海水淡化法原理:海水三相點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達到平衡的一個特殊點。若壓力或溫度偏離該三相點,平衡被破壞,三相會自動趨于一相或兩相。冷凍法,即冷凍海水使之結冰,在液態海水變成固態冰的同時鹽被分離出去。冷凍法與蒸餾法都有難以克服的弊端,其中蒸餾法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并在儀器里產生大量的鍋垢,而所得到的淡水卻并不多;而冷凍法同樣要消耗許多能源,但得到的淡水味道卻不佳,難以使用。
一座現代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廠,每天可以生產幾千、幾萬甚至近百萬噸淡水。水的成本在不斷地降低,有些國家已經降低到和自來水的價格差不多。某些地區的淡化水量達到了國家和城市的供水規模。主要用途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水質好、價格漸趨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從海水中取得淡水的過程謂海水淡化。海水淡化主要是為了提供飲用水和農業用水,有時食用鹽也會作為副產品被生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