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可視化既是一種解釋工具,也是一種成果表達工具。與傳統剖面解釋方法完全不同,常規的三維解釋是通過對每一條地震剖面上的每個層位、每條斷層拾取后,再通過三維空間的組合來完成的。三維體可視化解釋是通過對來自于地下界面的地震反射率數據體采用各種不同的透明度參數在三維空間內直接解釋地層的構造、巖性及沉積特點。這種三維立體掃描和追蹤技術可使解釋人員快速選定目標,結合精細的鉆井標定,可幫助解釋人員準確快速的描述各種復雜的地質現象。三維可視化是根據數據體的透明度屬性,假定地下界面的反射率是地下界面的原始、真正的三維模型,本質上講,它是由三維空間中的構造、地層及振幅屬性綜合組成的。無論是做三維區域分析,還是做特定前景目標評價(包括流體界面識別),都可以通過這種‘進去看’的方式來快速完成。在基于三維象素的立體可視化中,每個數據樣點都被轉換成為一個三維象素(其大小近似面元間距和采樣間隔的三維象素)。每一個三維象素具有與原三維數據母體相對應的數值,一個三色(紅、綠、藍)值以及一個暗度變量,該變量用來調整數據體的透明度。這樣,每一個地震道被轉換成為一個三維象素柱。